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豆制品消費經歷了兩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以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為標志,計劃經濟時期以豆腐票、肉票為標志,豆腐等豆制品和肉類是有計劃供應的一類食品,可以說豆腐等豆制品和肉類在國家營養戰略上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必須蛋白來源,所以說消費者對豆制品的需求是被動的;
進入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后,食物開始豐富,人們在吃什么上自由選擇,加之傳統上消費者崇尚肉類和奶類產品,而豆腐等豆制品由于價格低廉,菜品和口感又遜色于肉類,所以在蛋白質來源的食物中肉類和奶類成了選擇蛋白來源的主要品類,豆腐等豆制品成了廉價的被主流消費邊緣化的食品;
現在開始將進入第二次大變化,我們稱之為消費的“理性回歸”,人們由于長期的以動物蛋白為主的大魚大肉飲食結構,植物性食品,尤其是植物蛋白的比例嚴重不足催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富貴病”;開始對飲食健康反思,均衡營養,平衡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的比例成了目前的迫切需要,因此對植物蛋白中最優質蛋白的豆腐等豆制品的開始被消費者“理性需求”。
相關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時期的到來,自 2010 年以來,肉類的年增長率已經遞減至 1.3-1.4%,而同期,豆制品的年增長率逐年上升,2013 年和 2016 年,更分別創下了年增幅 33.20%和 20.24% 的佳績。
來源:本文摘自2019年10月《中國豆制品產業》雜志